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
關於台灣50
emily710806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0:25:52 | 0050 台灣50
好久都沒有寫"關於個股"系列的文章了
最近看到巴大討論區,小瑞大的留言:
"如果真的要投資,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好的投資方式便是定期定額買台灣50
不要管市場的高低,你也不需要看盤也不用看財報,也不用管金融風暴
跟歐洲的小豬們,而十年的平均的年報酬率可以到8~9%…
已經打敗90%的基金了…
等你的本金到了百萬以上再來考慮花時間在市場上,增加你的報酬率"
巴大也回應:
"關於投資也是如此,還不熟悉之前買0050ETF 是最安全。等他日,本金更多
且對個股更了解後再投資,這樣失敗的機率更低。 "
所以就決定,
這一次來寫一篇"關於台灣50"吧
在講台灣50(0050)之前,
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ETF
基金有三種,開放、封閉和ETF
ETF的全名為Exchange Traded Funds,翻譯作"指數股票型基金"
"指數股票型基金"?
好繞口,那他到底是股票還是基金呢?
上面說過了,ETF是基金的一種
我們一般了解的基金
不論是國內投信所發行的基金
或海外基金
基本上,都有"基金經理人"在幫我們操盤選股票
而每一支基金,都有一個做為對比基準的指數
如果今年某某基金的投資績效高於該指數
我們就會覺得該基金今年表現不錯,"打敗大盤(對比指數)"
但不幸的,
這種由基金經理人選股的"主動型基金"
卻很少"連續"打敗大盤
有時候這幾年績效不錯,但過幾年卻在同類型的基金中墊底
管理費還收很貴
因此,"指數型基金"這樣的"被動型基金"應然而生
--理念就是"貼近大盤",長期獲得大盤的平均報酬率,而非"打敗大盤"
到底試圖"打敗大盤",還是"貼近大盤"
哪一種策略比較好?
目前沒有定論
但相信"隨機理論"和"市場完全效率理論"的人
主張長期下來,
大部分在市場中交易的人,平均起來報酬率都會接近對比指數的績效
因此應該買入"指數型基金"(相關理論請看"漫步華爾街"一書)
基本上,ETF的概念就是"指數型基金"的觀念
認為不用"打敗"指數,只要"貼近"該指數就可以了
但"ETF"比"指數型基金"多了幾個類似股票的特點:
1.於交易所掛牌買賣,交易方式和股票一樣
2.盤中交易,可買到任何時點的價格
3.可融資融券
4.有相關的選擇權及期貨可避險
再回到"台灣50"
"台灣50"是一檔在民國92年6月時
由寶來證券推出的ETF
全名叫"寶來台灣卓越50證券投資信託基金"
對比的指數是"台灣50指數"(不是俗稱"大盤"的加權股價指數)
由台股市值最大的50支藍籌股所組成
成分股會定期做調整(最新台灣50成分股可觀看"台灣證券交易所")
PS:100/4元大合併寶來,但不影響台灣50的營運
至於台灣50是用什麼方法去"貼近"台灣50指數的呢?
簡單的說,台灣50可以和其成分股的股票現貨做"套利"
相關機制的詳細資訊可以參考綠角blog的這一篇「ETF的套利模式」
雖然"台灣50指數"不等於"加權股價指數"
但走勢十分貼近
這也延伸了一種可行的交易策略
我們來看看台灣50的歷史最高點/最低點
台灣50自發行以來的史上最低價為97/11/21的28.53元
那一年是著名的"2008世界金融風暴"
台股當年度大盤的最低點也在同一天出現(加權股價指數3955.43點)
當時加權股價指數/台灣50股價的比值為138.64(取到小數第二位)
而台灣50的史上最高價是金融海嘯前的72.3元(96/10/3)
當天大盤指數最高是9783.75點
當時加權股價指數/台灣50股價的比值為135.32(取到小數第二位)
PS:
台股當年度大盤的最高點是9859.65(96/10/30),
和台灣50的高價沒有完全同步
由上面可知,加權股價指數/台灣50股價的比值約在135~138左右
粗略的平均是136.98(136.98=(138.64+135.32)/2)
為什麼要算這個呢?
因為台灣50自發行到現在大約8年多,不算太長,
期間經歷過一個景氣高低循環區間
一般而言,我比較希望我的研究樣本至少有10年以上
若有20年、30年以上更好
但台灣50只上市約8年
因此我打算研究加權股價指數的區間加以補充
我統計76~100年(今年還沒過完)這25年間的台股
指數都是在3000點~10000點區間擺盪,中線大約是6500點
極端值的3千點以下(1990股災)
或10000點以上(景氣高度擴張期)
發生的機會不高
常態下,加權股價指數大多都會在4000-8000點之間
先回到台灣50的年度最高價/最低價表來觀察
如果是我要買
我會等到47.XX元以下再分批買
47.XX元大約是6500點左右的大盤
(47*136.98=6438.06,47.99*136.98=6573.67)
雖然買台灣50相對於買個股風險更低
比較不會有倒閉或一崛不起的風險
(除非大大們覺得台灣的經濟長期下來會不斷衰退)
但是還是要等到低檔區再來分批買
不然就會像我之前分享的那一篇「不成功基金投資經驗」一樣
由山頂往下分批攤平
風險會較高、獲利會較低
台灣50的分批策略如下:
試水溫:47.X元
第一批:(9折):42.X元
第二批:(8折):37.X元
第三批:(7折):32.X元
第四批:(6折):28.X元
第五批:(5折):23.X元
這樣的買進策略在92-99年這8年中
只有2年買不到(95、96年)
也就是說,有75%的機會都是可以買到的
如果有一天,台灣50的價格跌破23.X元怎麼辦?
這在台灣50ETF的歷史上沒有發生過
但用加權股價指數來換算並非不可能發生
23*136.98=3150.54
也就是說,如果加權股價指數低於3150.54點
台灣50的價格就可能低於23元
民國79年10月,當時的股災造成台股最低2485點的慘況
這種情形再發生的機率非常低
不過投資市場沒有什麼是"絕對不可能"的
以2485點來說,換算成台灣50的價格約18.XX元(2485/136.98=18.14...)
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
那在加碼到第N批沒有資金後,就持股續抱吧
除非大大們覺得加權股價指數會像日經指數一樣上演"失落的20年"
不然我相信"潮起之後有潮落"、"黑夜之後是黎明"
如果是退休人士,留好3年的基本生活費以及緊急備用金
只要不要在底部恐慌性停損
股災後,景氣復甦時,將可以有很大的獲利!
那麼停利點呢?
我們統計一下過去的波段獲利(四捨五入到小數第二位)
(1)92年
47.X元以下分批買進,最低價位36.92元(可買到第2批37元),平均價格42元
同年92/10/30出現波段高點49元,(49-42)/42=16.67%。
(2)93年
47.X元以下分批買進,最低價位40.9元(可買到第1批42元),平均價格44.5元
隔年94/12/29出現波段高點51.6元,(51.6-44.5)/44.5=15.96%。
(3)94年
47.X元以下分批買進,最低價位43.9元(只能買到試水溫價47元)
同年94/12/29出現波段高點51.6元,(51.6-47)/47=9.79%。
(4)95年
全年無47.X元以下的價位,不買進。
(5)96年
全年無47.X元以下的價位,不買進。
(6)97年
47.X元以下分批買進,最低價位28.53元(可買到第4批28元),平均價格37.2元
隔年98/12/31出現波段高點56.45元,(56.45-37.2)/37.2=51.75%。
(7)98年
47.X元以下分批買進,最低價位30.01元(可買到第3批32元),平均價格39.5元
同年98/12/31出現波段高點56.45元,(47-39.5)/39.5=18.99%。
(8)99年
47.X元以下分批買進,最低價位47.95元(只能買到試水溫價47元),平均價格47.95元
100/2/8出現波段高點63.2元,(63.2-47.95)/47.95=37.8%。
PS:100年資料統計至7月,數據繁多,若有算錯或Key錯,請通知我更正,謝謝
買指數型基金或ETF
和買個股相比,
報酬率可能不那麼亮眼
但風險也比較低
其實原本來說,
買指數型基金或ETF的就是想要"貼近"大盤的報酬率
之前看過一份資料統計
台股的長期年化報酬率約7%(未考慮通膨因素)
用以上的方法分批買進
投資報酬率有9.79%~51.75%
若把沒有買進機會的兩個年度也加進來算
長期的年化報酬率也是大於7%的
另外,還有一種中長波段的投資法,是可以不用每年買賣的
如果固定一個價位當停利點,我會設定58.X元以上分批賣
賣出的機會8年中有4次
每次買進到賣出之間
投資報酬率約23.4%左右(58-47/47=23.4%)
PS:
設定58.X元以上分批賣出
是評估8000點左右是台股常期以來的相對高檔區
58*136.98=7944.84,58.99*136.98=8080.45
雖然高點之外還有更高點,就像低點之外也有更低點
以常態來說,
台股年度最高點在8000點以上的年份並不是太多
台灣50也是有利息可以領的
主要都是發現金股利
94-99年平均發2.258元
以試水溫價47.X元來說,平均殖利率約4.8%
以第一批價42.X元來說,平均殖利率約5.38%
比銀行的定存利息好一些
不過,領台灣50的股利需要注意幾個點
一是配息條件:
條件1:每年評價日9/30或10/31,當年度ETF基金報酬大於對應指數報酬超過1%。
條件2:ETF淨值高於最初發行價格。
符合以上兩個條件之ETF,才會配息
所以並不一定年年會配息
台灣50在民國92年發行,那一年有sars
指數也在相對低檔區
所以比較容易達成配息的條件
但其他的ETF,如果在大盤的相對高檔區發行的
就沒這麼幸運了
PS:例如0056高股息ETF在2007年12月27日以25.1元掛牌後,正好遇到金融風暴,故在2008年9月底因淨值低於掛牌價而無法配息!「高股息」成了「零股息」,引起很大的爭議!也因此後來0056亡羊補牢,把第二項規定給廢除了。
相關議題可參考口木醫生的文章:「台股ETF稅賦計算」
二是稅的問題:
台灣50的可抵扣稅率並不高
在大多數的情形之下,
只有不用繳稅和最低稅率的人才不用被課利息稅
所以如果是高收入、高所得級距的大大
要參加除權息要多算算
台灣50有很多買進的策略
以上只是提供其中一種
還有比較保守、非常注重風險的大大
平常很少買進個股,只買ETF或基金
他們的策略是
依照指數,做資金分配調整買進台灣50的單位數
例如:
10000點(含以上)-總投資資金一成
9000點-總投資資金二成
8000點-總投資資金三成
7000點-總投資資金四成
6000點-總投資資金五成
5000點-總投資資金六成
4000點-總投資資金七成
3000點-總投資資金八成
2000點(含以下)-總投資資金九成~全部
最後一種台灣50的買進策略
是平常不買台股
等股災來臨的"絕對低點"(4000點左右)才用大批資金下手"撿便宜"
PS:這種買法要很"忍得住"。但事實上,我認識的一位退休友人,的確是這樣做的。
用最後兩種策略買進台灣50的人很少
主要是不太符合人性(至少是大部分的人的人性)
每個人買股票還是要考慮自己的性格和投資屬性
這樣才能抱的住股票喔
一點點心得提供分享
溫馨提醒:
以上所紀錄的股票及價位,僅是本人操作紀錄,非任何型式之投資建議,內容謹供參考,任何投資決策應自行衡量風險,妥善理財,本部落格不負任何盈虧之責,請網友大大勿隨意跟單,謝謝!
文章來源 http://blog.yam.com/smart0806tw/article/40009340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